c
将一块钢板变成形状复杂的齿轮,还是将**纤维材料做成流线型的车辆外壳,抑或只是对某种坯料进行精细化切割,都离不开机床。这种用来制造机器的机器被称为工业的“母机”,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,其控制方式实现了数字控制。可以说,数字机床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基石。 为了夯实我国的工业之基,缩小我国山东数控机床领域与国际上的差距,2009年,我国正式启动实施“**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”地区科技重大专项。8年多来,专项取得了丰硕成果,新增产值约706亿元,我国高端数控机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,**领域国产制造装备生产制造支撑强劲有力,**数控机床实现了国产化突围。 制造能力显着提升 通过对进口量大、市场需求面广的数控车床进行研发,我国机床企业拥有了可以与进口设备比肩的*产品,设计制造能力得到提升。 “以前我国做不了五轴联动机床,所使用的数控系统也是国外制造的。曾经为了制造大型船只上的一个设备,许多厂商争先恐后抢着使用仅有的一台进口机床。而对于航空航天企业而言,国外**数控机床不仅对我们限制进口,即使进口了,其数控系统也留有信息后门,对于*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隐患。”专项技术总师、*院士卢秉恒说。 技术标准逐步完善 我国机床行业形成一大批技术标准和规范,部分技术标准被列入国际标准,行业国际竞争优势显着增强,对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“**山东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”地区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,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。卢秉恒介绍,我国研制的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等30多类**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其中,25米数控立柱移动立式铣车床是地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急需、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,其技术参数、技术等级均处于世界良好地位,机床规格、承载重量世界较大,代表了地区**数控重型机床较高水平。 国产“大脑”补齐短板 数控系统实现了从模拟式、脉冲式到全数字总线的跨越,初步具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能力,突破了制约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的瓶颈 数控系统是机床装备的“大脑”,是决定数控机床功能、性能、**性、成本价格的关键因素,也是制约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的瓶颈。而基础薄弱、“缺心少脑”一直是“中国制造”的短板。 下一步,山东数控机床专项将与地区其它科技项目和地方科技项目紧密衔接、形成合力,共同致力于地区**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科技**竞争力的跨越式发展。